人工智能时代的言论自由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正在极大地改变新闻业、媒体和新闻自由。自由、独立和多元化媒体的原则依然至关重要,但人工智能对信息收集、处理和传播的影响极其深远。人工智能既带来了创新机遇,也引发了严峻的挑战。
人工智能让人们更容易获取信息,让更多人得以跨国沟通,并改变了全球信息流动的方式,这有助于言论自由。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也带来了新的风险。人工智能可被用来传播虚假或误导性的信息,增加网络仇恨言论,助长新型的审查制度。一些行为体利用人工智能对记者和公民进行大规模监测,造成了限制言论自由的寒蝉效应。大型科技平台利用人工智能过滤和操控人们所看到的内容,成为强势的信息守门人。人们越来越担心,人工智能可能会使全球媒体趋同,减少不同的观点,并挤压小型媒体机构的生存空间。
的确,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媒体机构实现任务自动化,提高效率,帮助他们应对需求。但与此同时,许多媒体机构的财务状况正在恶化。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借用新闻内容却不支付相应的报酬,削减了独立媒体的收入,相应资金则流向了技术平台和人工智能公司。
人工智能在选举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可以帮助核查事实和打击虚假信息传播。人工智能还为记者和选民提供工具,支持在知情的情况下参与民主。但人工智能也会带来风险。它可以用来生成虚假但逼真的内容,例如深度换脸,这会削弱人们对民主制度的信任。要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政府、媒体和民间社会之间协同合作。
联合国《全球数字契约》指出,在应对技术所带来的挑战的同时,还必须保护人们的隐私和言论自由。
2025年世界新闻自由日关注人工智能如何影响新闻自由、信息自由流通、媒体独立以及确保信息获取和保障基本自由的全球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16.10)。
起源与宗旨
根据教科文组织大会的提议,联合国大会于1993年12月宣布将通过的日子——5月3日设立为“世界新闻自由日”。
30年后的今天,寻求、传递、获取信息的自由与人类共同利益之间的历史性联系仍然像宣言签署之初那样和我们密切相关。《温得和克宣言》30周年特别纪念活动将计划于今年世界新闻自由日国际会议期间举行。
世界新闻自由日为促进以下工作提供了一个契机:
- 宣扬新闻自由的基本原则;
- 评估全球新闻自由状况;
- 保护媒体的独立性不受侵袭;
- 向失去生命的记者致敬。